解读-刻意练习

罗小布 2019 11, 18

这本书名叫「刻意练习」,这本书真正看的人其实很少,反而这个词「刻意练习」火了,还有一个词也火了「一万小时理论」,有一部分没看过原文的人,拿着这两个名词就关联上了,并把一万小时理论和刻意练习画上了等号,并产出很多刷屏的鸡汤爽文

一、作者反对 一万小时理论

一万小时按每天工作 8 小时计算 大概 1250 天,大约 3 年半的时光,其实这本书作者是反对「一万小时理论」的因为:

  1. 它表述不准确,各行各业达到杰出需要的时间并不相同:成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也许会远远超过一万小时,成为一个杰出的地摊老板也许不太需要那么长时间

  2. 它隐含着承诺,只要你练习 1 万小时就能杰出:其实不然,除了时间还需要科学、专业的针对性练习。有一个段子,一个卖房子的销售说,再坚持 1 小时,我卖房子也就 1 万 小时了。他就会成为一个杰出的卖房子的销售吗?不一定对吧

  3. 它让人变得杰出,望文而生畏:很多人一听 1 万小时这个门槛,就放弃了,比如学车这事,有一个专业的师傅通过专业性、系统性的教学其实没那么复杂也就学会了

二、什么是刻意练习

受到一万小时理论的误导,很多人误解了刻意练习

假如我喜欢打乒乓球,只要一有空就跟同学、同事打几场,看到大家围观就很开心,从小到大也赞够了 1 万小时,其实这个并不属于刻意练习,这仅仅是一种娱乐

刻意练习有一个框架:关注、反馈、改正

打球的过程中,发现每次接下旋球总是触网过不了,那就关注此领域,针对、刻意的练习接下旋球

减肥家里一定先买把称,实时反馈锻炼的效果,反馈结果发现瘦了,那就继续坚持,结果发现没有效果或者还增加了,说明之前的方法、关注的点或者某些领域不太对,需要改正

关注→反馈→改正→关注,只有这样循环往复的针对性的练习,才能叫刻意练习

三、刻意练习的动力来源

世界上不存在适用于所有情景的意志力,把成功的坚持笼统的归功于意志力是不对的,我举一个极端的例子:

他家里很穷,吃了上顿没下顿,没有上过学,不识字,无奈去了工地搬砖,这份工作解决了他温饱问题,一干就是两三年

他的坚持能笼统的归功于意志力吗?能笼统的归功于因为兴趣爱好吗?都不是吧,是一个生存的本能,和无奈之举

这是一个极端的案例,现实生活中也很少会出现,毕竟现在人们生活基本都小康了,更多的是在追求精神享受,那么我们现在的坚持很多时候来自于,好奇→兴趣

如果纯粹靠兴趣去支撑,是坚持不了多久的,每一个刻意练习和坚持都需要一个动机,最初的动机也许是好奇,后来产生了兴趣,最后想再坚持获得更大影响力……

作者说有一类技能特别适合刻意练习,背数字,比如你在最强大脑里面经常看到的记忆圆周率后几百位小数

最初有人能记住后 511 位,大家就为之疯狂,现在的记录已经刷新到 2 万多位了

为什么这个比较适合刻意练习呢,动机很单一,就是超过现在的人,反馈及时且能量化,今天背了 5 位,明天背了 10 位

四、应用场景

关于应用场景,纯属个人,不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

我从大学开始码字,现在已经快 7 年了,在这上面一直没有所谓的成就,之前被一句鸡汤误解「你认为这事是对的,坚持下去,其他的交给时间」

这样没有针对性的坚持,和我前面说的打乒乓球例子差不多,根本算不上刻意练习,一万小时又怎么样?

富兰克林是一名优秀的作家,他刚开始接触写作,和练习是针对性的

他的方法是,订阅了很多优秀作家的书籍,看完一篇就关上书开始默写,默写完了去和原文对比,少写了哪一段,多写了哪些,不断的反馈,再改正成就了他后来的建树

他就用到了刻意练习的框架:关注→反馈→改正

我会用刻意练习的框架去改进我的写作,为这几年走岔路,早一点回到正轨

希望今天的解读对你有启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