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读-说透敏捷

罗小布 2020 2, 13

全文 1738 字,预计阅读时长 94分钟 认真分享,交真心朋友,我是罗小布 微信:rob3721

敏捷这个词在我脑海已经停留了有 5 年之久了,有好的,有不好的, 所有的信息都来至于一些野路子,且我相信很多执行敏捷没有提升效率的人,有些永远排斥的人,有些执行到最后终止的人,他们对敏捷的理解和认知,都是片面、有偏差,且来自一些零碎的野路子,我也是其中之一。关于敏捷我把认为还不错思考写在这里,希望对大家有启发:

1 对于敏捷,需要一个团队、乃至整个公司,在认知上要达成共识,且都是正确的理解,没有错误的解读,这是所有一切能执行下去的前提。所以就需要敏捷教练和系统培训。

2 对于敏捷「快」的误解: ① 不是说用了敏捷方法后,敲代码的速度变快了,而是把大任务拆分成了小目标来实现,缩短反馈周期,达到更及时的反馈。每一个小目标的完成,都需要第一时间交互出去给客户验收。

② 敏捷宣布完成的标志:我们工作的结束点不应该是把之前所有计划的工作做完,而是把客户需要的工作做完,不是要干完所有的事情,而是以验收方满意为标准。虽然在研发前定了 10 个小目标,但在完成第 5 个后,客户就非常满意,不太需要后面的功能了,这个时候,整个项目就宣告结束。不需要再浪费时间在客户不太需要的需求上。但是如果你是把 10 个小目标一起完成后,再交到客户手上,实际上你是多付出了 5 个小目标的成本。做得多不等于价值大,做的每一件事情确保是客户所需、客户所急。

所以对敏捷中的「快」应该理解成应对及时、反馈及时,交付快、反馈快,目的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,保证项目符合客户的要求,同时让开发人员少走弯路,避免带来沟通和需求理解错误的试错成本。加快反馈循环来提升流转效率、固定小团队(尽可能保持在 10 人一下的规模)、优先级需求池(客户的优先级)、客户参与、实时验收都是可以考虑的实践思路。

3 吸纳敏捷带来的好处,抛弃敏捷的局限和不适用的东西。这样组合起来使用会更有效率。毕竟我们正面对着一个易变、不确定、复杂、模糊的世界,而敏捷快速响应变化、允许试错、小步快跑的特点无疑是符合时代潮流的。

4 能达到敏捷原则和宣言目的的方法我们统称为敏捷方法,只是常见的,大家耳熟能详的有每日站会、看板……。方法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,所以在使用方法之前,先对项目团队做好诊断工作,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什么,痛点是什么,根据问题提出合适的方案,而不是把所有市面上听说过的「敏捷方法」全用上去

5 以「项目」为中心的管理改为以「产品」为中心的管理。只有这样才能让业务战略与产品战略合二为一,让整个团队目标一致,劲儿往一处使

6 关于站会:尽可能只是相关干系人,把无关人员清除在外,来节省大家的时间。很多时候一个会,10 个人发言,只有其中一人的发言对我有用,但是我必须被迫坐着听完另外 9 个人的发言。站会的目的是进度、信息公开透明,告知给相关干系人,以及是否需要他人协助来完成未来的工作

7 关于看板:看板的维度尽可能的小,打个比方,在一个看板里面尽可能体现的是「直属关系」,像「旁系」「七大姑八大姨」就不要混合在一个看板里面。为什么工作中容易出现看板混乱?导致阅读不直观,从而对任务管理导致误差。其主要是对任务边界不清,无法定性是「直属关系」还是「旁系关系」。在做事前首先确定的是边界,其次才是怎么推进,用什么技术手段或工具推进。

8 关于跨部门沟通:最直接导致效率低下的原因就是,信息不对等。信息有偏差,导致理解歧义,从而方向判断错误,最终导向结果不符合预期。这个就需要站会或其他的会议,尽可能把项目的实时近况通知到所有相关干系人。对于平时不参与本项目的人员,在沟通时,一定要有耐心把背景交代清楚。另外最为重要的是,对方的执行过程中,要实时去关心动态,确保方向没有出现偏差,在自己预设的轨道上运行。

9 关于目标:近期计划一定是具体到可实施的,远期目标计划是粗略的。对于什么是具体到可实施。我是这样认为的,什么样的电影剧本才是一个好的剧本呢,每一句话都能拍摄出来,能通过摄像头能呈现出来,这就是可实施。他笑了和他嘴角上扬,露出了标准的 C 形笑容,很明显后者是可实施的,甚至已经给出了验收标准。

10 关于拆需求:不管是使用哪种拆分方法,做需求拆分的目的,都是把大需求拆成一个个能够独立开发测试的小需求。从而形成原子提交。和上一点提到的,可实施是有共性的,这里更强调的是尽可能独立、闭环性的规整出一个个小需求。